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迈向零排放交通2024”论坛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中心张健副主任分享了重庆市在内河船舶尾气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治理成效。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水运枢纽,重庆不仅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取得显著进展,还在内河船舶减排方面采取了系列深度治理措施,为交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重庆市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23年优良天数达325天,达标率89%。尽管整体空气质量向好,移动源特别是内河船舶的排放仍对空气构成显著威胁。数据显示,交通源和生活源对PM2.5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和25%,而内河船舶在中心城区及周边的污染带中加剧了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的浓度水平。
重庆市内河船舶污染物排放量较高。据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测试数据显示,从每公里排放量来看,与陆上交通源对比,内河船舶的氮氧化物排放水平相当于34辆国三重型柴油货车,而颗粒物的排放水平相当于11辆国三重型柴油货车。污染主要集中在嘉陵江、乌江及其支流沿岸,对渝中区的NOx浓度贡献较大,形成明显的污染带。
针对内河船舶的排放问题,渝中区以“两江游”船舶为试点开展深度治理,采取了智能化的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尾气后处理装置来降低NOx排放。该项目由重庆市渝中区生态环境局牵头,结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设计了“一船一方案”的个性化治理措施。
核心治理技术:SCR技术通过在柴油机尾气中注入尿素溶液,利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氨与尾气中的NOx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害的氮气和水,从而大幅减少NOx的排放量。该系统还具备智能化控制功能,可根据柴油机的运行工况实时调整尿素供应量,确保不同工况下NOx去除效率达到90%以上。
治理效果:以“朝天门”号船舶为例,尾气处理系统的氮氧化物去除效率超过95%。综合治理后,主机和辅机的NOx排放值分别降至0.3-0.4g/kWh和1.4-1.5g/kWh,达到国际海事组织(IMO)第三阶段标准,远超国二排放标准。
项目成效:目前已完成4艘船舶的尾气治理,年内计划完成剩余3艘船的改造,预计7艘试点船舶将年减排NOx约60吨。该治理试点成效显著,提供了船舶尾气排放治理的可行路径,为《重庆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
重庆市计划进一步深化内河船舶的污染防治,未来将推进氮氧化物、颗粒物的协同治理,探索液化天然气、甲醇、氢燃料等低碳船用燃料的推广应用,加快内河船舶电动化和岸电设施标准化,减少船舶污染排放,助力交通绿色转型。
CCTP致力于促进行业内的观点传播与合作交流。若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或与秘书处取得联系:
hazel.wang@icet.org.cn
jingluo@icet.org.cn
CCTP知识共享与观点交流平台已建立
感兴趣的伙伴们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cctp-2018)
备注“姓名+单位”申请入群
期待大家的加入!
关于我们
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hina Clean Transportation Partnership)
是一个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
官方网站|www.cctp.org.cn
新浪微博|清洁交通伙伴关系_CCTP
点击“分享”“赞”和“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