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韦洪莲:健全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处理体系,强化电池拆解再生利用环境管理

专家观点 2022-03-22


近期,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举办了CCTP第十六期沙龙研讨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资源保障。来自14家机构近20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就“双碳”目标及全面电动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关键原材料面临的挑战及回收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受邀出席本次沙龙,并做主旨演讲,内容如下:


01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是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的两个主要方向

近年来,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动力锂电池的实际电池容量降到设计容量的80%后不能继续用于电动汽车,但仍有可观的剩余价值。若直接对其进行拆解和资源化利用,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开展退役动力锂电池的梯级利用,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发挥废旧动力锂电池的剩余价值。

退役后的动力锂电池将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方式进行回收利用。据测算,到2025年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的市场规模约为282亿元,再生利用市场规模约为97亿元。从回收利用的主要对象来看,目前是磷酸铁锂电池占主流,2023年之后,三元锂电池将成为回收的主要对象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较低,循环使用寿命较长,热稳定性较好,安全性高,退役之后的磷酸铁锂动力锂电池可作为储能电池使用5年以上。因此,磷酸铁锂电池可通过梯次利用延长功能及价值。其次,从磷酸铁锂电池的利润分析可以看出,动力锂电池的回收量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回收模式,提高动力锂电池的回收率。


02拆解过程和再生过程中的环境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废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含有镍、钴等重金属,如不经专业回收处理会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另外,动力锂电池的电解液中有含氟物质且易潮解,容易对水体造成氟污染,同时由于其在环境中进行转化和迁移,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危害。加之,我国传统从事回收利用的企业缺乏规范的环保设施和处理工艺,废动力锂电池集中退役回收过程带来的环境风险将十分严重。

其次,废旧动力锂电池再生利用过程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通过湿法工艺处理废旧动力锂电池会产生大量废酸,其处理成本高、利用价值低、处理难度大,且不易监管,是目前环境风险管控的主要难点。目前行业内不少专家呼吁,将废旧锂动力电池列入危险废物目录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对其环境风险问题的关注。


03创新回收利用商业模式,构建规范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的约束能力

建议强化环境保护监管要求,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废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强化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对废锂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的责任,建立健全废锂动力电池目标回收制。

创新废旧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商业模式

在锂动力电池回收信息管理方面,应加快建立锂动力电池数字编码制度和回收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对动力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在多利益主体间的流动进行大数据溯源管理;在回收责任主体方面,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开展多元化组合式回收;在处理方式上,遵循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将废旧动力锂电池的价值最大化。

构建动力锂电池规范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在具备动力锂电池回收基础的重点城市开展废动力锂电池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回收利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采取措施引导各责任主体进行独立回收、多渠道合作回收,形成覆盖面广、回收率高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多手段激发废旧锂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能力

可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锂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研究的投入,从而提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核心技术研发与利用水平。同时,促进梯次利用企业与电池企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兼具动力锂电池梯级利用及储能业务的电池龙头企业。

促进绿色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建议加快研发废旧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直接修复技术,提升正极材料高纯度拆解、材料修复与改性成套技术工艺,实现短流程电极材料再生。为进一步降低环境风险,有必要开展废锂动力电池处理、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及其组合工艺的污染源解析工作,识别产污环节、特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强度,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从源头上杜绝二次污染发生。

*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CCTP的观点和立场。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

0.1700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