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交通运输作为碳排放大户,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在这条低碳转型链条中,物流行业无疑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量级选手”。物流为什么要减碳?如何减?谁来引领转型?
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第29期沙龙"多式联运助力物流降本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分会秘书长刘然围绕我国物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关键路径及典型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分享。以下为其发言内容摘编,供读者参考。
刘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分会秘书长
1 / Why It Matters?
绿色物流为什么重要?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1年的研究,物流行业能源消费达4.2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约8%;碳排放量约9.48亿吨,占全国总排放约9%。其中运输与配送环节占比超过83%,可见交通运输端的降碳潜力巨大。
绿色物流并非泛指环保行为,而是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八大物流活动中,系统性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体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水气污染、固废产生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全链条的能耗与排放控制,进而支撑产业绿色转型与产品碳足迹管理。
同时,物流行业作为工业制造的延伸环节,正逐步被纳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LCA)体系。随着欧盟CBAM机制对产品碳足迹要求趋严,物流环节的碳核算与披露将成为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据。
2 / The Way Forward
物流行业绿色低碳怎么走?
1. 政策搭台,标准先行
我国物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基础日趋完善。从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到去年发布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绿色低碳始终是政策主要内容之一。绿色物流分会则牵头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还开发了物流公共碳排计算器,帮企业“算得清、说得明”。
2. 结构优化,从“公路独大”到多式联运
近年来,在运输结构调整等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显著上升。以唐山市钢铁运输结构调整为例,通过积极构建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新能源重卡接驳联运模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疏港铁矿石零排放运输通道。
3. 能源体系转型
新能源商用车,尤其是电动和氢能重卡正逐步进入干线运输领域。全国约30%的物流园区已开始应用新能源货车,仓储端的光伏与充电设施覆盖率亦持续提升。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通过建设换电站网络或优化充电模式,降低了运营障碍。
4. 技术与装备更新
节能减排技术、自动化装备与数字化管理正广泛应用于物流企业的运营体系。绿色物流技术与装备目录编制工作已启动,并写入国家级政策文件,指导企业采信与投资方向。
5. ESG与绿色金融机制建设
绿色物流已成为大型企业ESG披露与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分会连续发布《中国物流行业ESG发展报告》,并参与制定国内外ESG相关标准与评价体系,为行业提供评价依据与绿色融资支撑。
6. 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
面向绿色物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基于“碳排放管理员”这一国家新职业标准,分会已推出物流行业碳排放管理师配套教材、课程和认证体系,计划未来与高校开展更广泛合作。
7. 构建绿色供应链生态圈
由于物流企业多处于供应链中游,其绿色转型常受制于上游客户要求与下游技术条件。因此,构建以政策引导、甲方要求、技术成熟为基础的协同生态,成为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模式。
3 / Industry Front-Runners
谁在带头做?
多家头部物流与制造企业正在实践绿色物流转型:
中国外运构建“1+5+1”绿色体系,布局氢能重卡、电动集装箱船、碳管理平台等多个维度。
京东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截至2023年未,已在干线及终端运输环节投入公路运力自营新能源车8,290辆。
伊利集团打造干线、支线、仓储一体化绿色配送体系,促进全国低碳分销。伊利在成都、南昌、武汉、郑州进行新能源电车的替换,成都、郑州达成16%,并且逐步提升海运和铁路运输占比。
联想集团通过提升海运占比、应用生物燃料,推动全球供应链绿色转型。在22/23财年,联想物流的碳排放量减少了27%;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海运使用量增长了60%以上;滚装船取代了亚太地区75%以上的紧急空运。
中百物流引进的新能源货车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平均碳排放量相较于传统货车可减少30%~50%,有效推进了公司ESG管理体系建设和年度环保目标的实现。
我国物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已迈入系统化、标准化与生态协同并进的新阶段。在政策引导、标准建设、技术应用与供应链协同的多重驱动下,绿色物流正从理念走向落地,成为支撑“双碳”目标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未来,需持续加强区域协作、跨界联动与国际经验对接,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