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和交通结构优化政策的引导下,港口作为多式联运体系的核心枢纽,正面临功能重构与内陆协同的全新任务。宁波舟山港依托多年积累与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打造“海铁公”融合、高效协同的绿色物流体系。其中,第六港区作为枢纽功能前置的创新成果,正成为浙江省内陆物流发展的示范样本。
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第29期沙龙"多式联运助力物流降本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中,浙江义乌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华正分享了“第六港区”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及下一步铁路运输升级战略。以下为其观点整理,供读者参考。
苏华正
浙江义乌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五个一体化”
破解枢纽效率瓶颈,重构港城协同关系
1. 港务一体化:由“临海”走向“内陆”
伴随宁波舟山港高速发展,港口资源稀缺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凸显。为化解这一困境,宁波舟山港通过公路与铁路运输网络,将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以义乌为核心打造的第六港区,自2021年建设以来成效斐然,2024年通过公路与铁路的运输方式累计为港口输送集装箱约60.8万标准箱,重构地区外贸物流通道体系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港口资源压力。
2. 关务一体化:打通跨关流程“最后一公里”
宁波舟山港港口布局分散于多个地级行政区,跨关区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关效率。在杭州关与宁波关的支持下,推动一些关键环节的跨关区互认,第六港区实现关务一体化,将内陆港至海港的跨关区转港流程转变为“同关区”转码头流程,减少重复申报、查验等环节,显著提升报关出口效率,降低企业时间与经济成本。
3. 船务一体化:港口功能深度嵌入内陆节点
传统船务操作主要集中于港口城市,第六港区创新采用“同关区、同功能、同码头”模式,将内陆港纳入海港服务体系,吸引大型船公司入驻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在第六港区实现提单签发等一站式服务,将船务服务前移至客户仓库和工厂,简化操作流程,为外贸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4. 信息一体化:强化数据联通,赋能智慧物流发展
依托宁波舟山港口EDI系统,第六港区实现与海港码头船务、关务及外贸出口箱运输信息的实时共享,客户可在内陆实时掌握出货进度。同时,宁波舟山港积极推进与铁路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对货物的实时监控与调度,并优先安排运输。此外,第六港区积极响应浙江省“四港联动”计划,整合海运、公路、铁路、航空信息化资源,为多式联运模式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5. 管理一体化:统一运营管理,提升资源协同效率
打破内陆港与海港独立运营的传统模式,第六港区采用海港运营团队与管理模式,实现内陆场站与港口场站一体化运营。通过实时同步海陆两端作业场景,最大限度提升通道作业效率,在现在基础条件存在显著瓶颈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多式联运规模的快速增长,充分彰显统一运营管理对提升集疏运效率的显著优势。
“双擎驱动”
苏溪集装箱办理站打造未来物流枢纽支点
针对第六港区原有公路运输主导、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宁波舟山港集团和义乌市共同投资建设金甬铁路苏溪集装箱办理站。该办理站具有三大显著特点:
自动化领先:全国首个全自动化、无人化铁路集装箱办理站,构建智慧物流新基建;
全球首创:全球唯一具备铁路“双高层集装箱运输”能力的站点,打通“双层高箱+高速通道”的多式运输新路径;
工程创新:采用堆场与作业区分层建设,最大限度降低土建量、避免铁路与公路平交,有效解决地形制约。
金甬铁路苏溪集装箱办理站拟于2025年6月通车后,将显著增强第六港区铁路运输能力,实现公路与铁路运输协同互补。通过提供一站式运输服务,确保义乌至港口运输时效精准控制,有效衔接航线船期,大幅缩短多式联运各环节衔接时间,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竞争力与服务水平,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的实践,体现出内陆节点与海港之间的深度协同潜力,为破解港口资源瓶颈、推动多式联运体系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义乌样本”。从政策机制到设施建设,从数据互通到运营模式,第六港区正在以一体化和智能化为抓手,构建新时代下港口物流的全新范式。
在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这一探索不仅关乎宁波舟山港自身的转型升级,更为全国内陆港与海港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参考。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