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下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第二十九期主题沙龙——“多式联运助力物流降本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在陕西西安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和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联合主办,汇聚了30余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决策者,就多式联运在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绿色低碳运输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展开了热烈交流。
本次会议由CCTP执行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贺武教授主持。陕西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范炜,CCTP执行主任、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名誉指导主任安锋,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绿色低碳测评与控制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主任邱兆文分别致辞。
范炜主任在致辞中回顾了陕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与多式联运优化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指出,陕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期待各方协同创新,为区域与全国物流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再添新动能。
安锋博士介绍了伙伴关系自成立以来在清洁交通领域的系列成果,表示CCTP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在政策解读、地方实践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以加速示范经验的复制推广,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
邱兆文教授介绍了学院在新能源汽车节能控制、全生命周期评价及绿色物流关键技术方面的科研布局,强调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破解物流降本增效与低碳转型难题的重要路径,并期待本次沙龙成为思想交融的平台,共同为全国物流行业的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主旨发言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所副所长甘家华在题为“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政策路径”的报告中,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谈起,回顾了自“十三五”以来国务院及多部门围绕多式联运的系列部署,详细解读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中将“公转铁”“公转水”作为首要任务的政策要求。他强调,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多式联运的政策框架已日臻完善,为优化运输结构和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分会秘书长刘然在“物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演讲中,首先梳理了国务院及多部委对运输结构、能源体系、装备与基础设施的具体要求。随后分享了马士基、京东、联想、武汉中百物流等行业标杆案例,指出了多式联运及配套技术在推动物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价值。
浙江义乌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华正以“‘五位一体’优业态,‘双擎驱动’强枢纽”为题,详细介绍了义乌港“第六港区”模式——通过港务、关务、船务、信息与管理五位一体化,将海港功能延伸至内陆,实现集疏运“公铁联运”与“海铁联运”深度融合,创造了可复制的“义乌样板”。
议题讨论
本次沙龙的议题讨论环节在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杨京帅教授主持下,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甘肃物流学会、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中铁一局新运物流、湖州师范学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隆基绿能、陕西科技大学、圆通速递、绿领环保等机构的嘉宾与主旨发言专家一起,围绕“公转铁”“公转水”的成效、中欧班列运营效率提升、信息化与标准化挑战及跨部门协同机制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纷纷表示,多式联运已成为实现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未来应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加快示范区建设、完善电子单证与区块链追溯等信息化平台,并深化产学研用互动,共同破解成本、效率与减排三重难题。
总结
沙龙尾声,王贺武教授回顾了全天交流与讨论的核心收获。他指出,上午在西安浐灞国际港的走访与交流让与会者直观感受了多式联运在硬件设施、信息化平台与组织协调方面的融合模式。下午的会议在完善顶层政策、复制示范区经验、畅通信息共享与强化跨部门协同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讨。下一步,CCTP将并通过跟踪调研与案例汇编,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实践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在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沈小燕的带领下参观了学院实验室,对学院在车辆测试、全生命周期评价及自动驾驶等方面的研究与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地交流
会议上午,部分与会专家在西安浐灞国际港开展现场学习,并同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公司的领导进行了深度交流。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现场学习与交流,对多式联运的运作模式与减排效益有了更直观认识,为下午的沙龙讨论提供了宝贵案例与数据支持。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