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国交通零排放转型蓝皮书》在“交通零排放转型发展论坛”上重磅发布。《蓝皮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蓝皮书》发布为契机,圆桌论坛邀请了业内知名研究机构及相关部委代表就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系列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主持人
付璐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
讨论嘉宾
安锋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龚慧明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
郭杰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李万里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
刘永东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电联标准管理中心主任
付 璐
交通零排放转型背景下,行业发展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蓝皮书》梳理了“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交通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那么,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机遇或挑战是什么?如何做好国家与地方政策的衔接与落实?
郭 杰
如何打破中央到地方、市场到政策、政府跟公众以及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是落实交通脱碳政策的重要议题。从研究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开展的低碳研究更多聚焦在宏观层面,设立了较多的目标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聚焦细节,将微观层面的实际情况反映到宏观政策,将宏观层面的政策下沉到具体细节将能够进一步落实减排政策,挖掘减排潜力。
李万里
国家层面已经确立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汽车行业应该如何争取早于30/60实现脱碳目标,才能为国家整体“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无疑会给交通运输行业政策的部署和落实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龚慧明
中国交通不仅能够实现30/60目标,甚至能发挥更积极的引领作用,这是一个机遇。轻型车决定了交通碳达峰的时间,重型车决定了达峰之后碳减排的下降速度,船舶和飞机则决定了未来碳减排的底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到市场化的阶段,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在以内燃机为核心动力机械的基础上,未必适用于我国。接下来有两个问题非常关键,即新能源乘用车何时实现全面电动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以实现购车无忧。应提出全面电动化的引导性目标,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货车则应实行差异化的政策,推动原型开发的新能源货车生产和使用。这些都需要多方合力推动。
安 锋
目前中国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已经接近6,000万辆,但实际市场是否需要这么大的产能值得进一步考虑。未来汽车行业需要从车辆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从硬件向软件转变。如果政策仍过度重视产能的提升,将无法适应未来交通零排放转型发展的需求。
刘永东
在“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面临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其他行业比如交通运输部门,汽车可以依靠电力为其提供动力而不使用化石燃料,钢铁行业也可以更多使用电力而不以煤炭为燃料,这些最终都会把压力落在电力行业。从交通与能源角度出发,如果交通运输行业能够更早的实现零排放转型,那么就能够为能源部门实现30/60目标奠定基础。
付 璐
近三年,交通运输行业,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受到疫情形势的影响,伴随着目前运输需求的逐步恢复,各位专家认为应如何并行推动交通发展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近三年来看,又应如何推动交通零排放转型?
李万里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明确,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效率(工业化)、规模(产业化)和盈利(市场化)应该成为近三年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龚慧明
国家提出的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的目标,2025年的新能源车发展目标已经提前三年完成,有可能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50%,因此未来三年非常关键,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好充分准备。要坚持两头挤,一方面持续加强对传统燃油车的管控,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新能源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乘用车和商用车实施差异化政策,特别是针对货车的经济性政策。面向全面电动化,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的模式需要从“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向融合土地、电网规划、城市规划、建筑配电标准等多要素融合的方向转变。
郭 杰
现在我们倡导绿色环保、推动无障碍交通等,秉承的都是提供人民满意的交通服务的理念,其实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公平公正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目前在落实各项政策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真实感受常常没有得到重视。调研时企业反映电动公交车效率低,老百姓觉得不便利,究其核心原因还是技术问题。未来三年,建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紧紧扭住技术这个战略基点,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能力建设,真正为市场为人民提供便利友好的交通服务。
安 锋
目前看来,中国有一些顶层规划落后于实际发展,亟需提出更加科学的目标和规划。比如中国尚未明确商用车零排放标准及电动化目标。未来三年,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蓝图规划,从而为“十五五”及“十六五”时期商用车减排奠定基础。同时,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总量位列全球第一,但很多其他国家已经在渗透率方面赶超中国,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国也有必要在这方面发力。
刘永东
未来三年,随着交通电动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将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会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未来充换电基础设施要走怎样的技术路线,充换电服务商如何实现盈利,居民区如何保障充电安全,重型卡车的网络标准化如何解决等一些列相关问题。如何在实现高效安全充电的同时实现盈利,明确基础设施的技术路线是未来三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付 璐
《蓝皮书》分享了国际交通低碳发展的先进经验,那么中国在交通零排放转型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万里
国际舞台上,中国的交通零排放进程相对靠前,但并不稳定,发达国家存在后发优势。不过中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有两条独特经验。首先是车路协同和举国体制。在中国,汽车的发展不是单单一个产业自身的发展,它涉及了道路、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提升优化,而举国体制又让国家为车路协同发展保驾护航,规避风险,这是其他国家无法实现的。其次是“能源系统+”,比如电网+储能,这样就将储能的范围扩展到了用户,同时也使得汽车具备了储能的功能,扩展了汽车产业的链条。
龚慧明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中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汽车行业是全球化的产业,我国目前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处于主导地位,未来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需要更积极的走出去,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帮助全球实现产业共赢和零排放转型。中国人口总量大、居住聚集,充电的挑战很大,如果中国能建设方便使用、电网可承受、同时又能保障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那将获得对全球而言都绝无仅有的重要经验。随着全面电动化等多项工作的开展,中国交通有可能提前达峰,如果实现了,这本身就是为全球做出的重大贡献。
刘永东
不同于欧美,中国的交通低碳化是公交、乘用车、出租车、环卫车等全面同步进行,这是其中一个特色。同时,中国是多个行业共同为脱碳任务努力,开始是电力行业,随后是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共同营造了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另外一个特色是,中国具有较好的容错机制,鼓励新产业先行先试,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安 锋
公交电动化是中国交通电动化的最佳例子。目前中国的电动大巴已经接近50万辆,占全球的90%,而美国可能在1万辆左右,其公交系统非常薄弱。在这一点上,中国可以将电动公交推广的宝贵经验分享给世界其他国家。
郭 杰
当前各国都在强调低碳转型和交通脱碳,中国在一些方面或许领先其他国家但也要注意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底子比我们更厚,他们尚未完全发力,一旦他们开始集中发力,赶超我们也不会很困难,在这一点上中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市场和体制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并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以免被其他国家抢占。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应该成为中国关注的重点,中国在帮助他们实现低碳发展方面大有可为。总而言之,在交通零排放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在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既要清楚其他国家的优劣势,也要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把握机会,实现发展。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