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CCTP成功举办了“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2023——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年度会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陈伟程先生受邀出席本次论坛并作题为“机动车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研究进展”的主旨发言。为方便专家朋友们快速获取核心观点,CCTP将陈伟程主任的发言总结呈现如下:
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PM2.5及臭氧的治理面临着较大压力,还需以这两方面的治理为主线,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30/60”目标。在此背景下,交通领域低碳清洁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机动车保有量与空气污染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轻型车是我国汽车结构的主要组成,是VOC排放的主要奉献者;重型车保有量占比约3%,其NOx排放占绝对主导地位(75.4%)。同时,重型汽车和小型客车的CO2排放占比超过了70%。这一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加快控制机动车排放的步伐。实际上,目前我国机动车环境监管体系已经相对完备,包括新车管理、信息公开和监管管理等,同时相关部门也着手研究下一阶段的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以推动汽车行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
美欧采取不同的方法推动新能源发展
国际上,欧7被认为是欧洲机动车排放控制的重要法规,它在加强污染物排放管控的同时,强调了新能源车辆的管控要求。比如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耐久性要求,并基于大数据及传感器测量,远程监控车辆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方面,欧盟通过制定二氧化碳相关法规推动新能源车辆导入。目前,欧洲轻型车和重型车温室气体排放法规均采用企业平均管理模式,并提出了严格的减排目标。
美国则强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为管控污染物排放,美国出台法规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限值,强化多工况及车辆冷启动排放的约束。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管控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导入,同时重型车第三阶段也开始考虑零排放车辆的引入。
通过总结和对比,可以发现欧洲是通过加严排放法规带动新能源车辆导入,美国则是通过持续加严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法规要求,并结合ZEV法规共同有序推进车辆零排放化。
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打造世界领先汽车排放标准技术体系及达标监管制度
为应对气候变化并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欧美采取了不同措施。聚焦国内,我们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立足实际,谨慎借鉴国际经验。在国七排放标准的制定中,需秉承以下六大原则:
目前,国七排放标准的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借此契机,可将我国的汽车排放标准体系打造成为世界领先标准体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