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王妮妮:港口低碳转型路径与关键技术探索

嘉宾观点 2024-11-07


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迈向零排放交通2024”论坛上,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王妮妮副研究员系统地介绍了港口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现状、政策形势,以及各项技术应用,为推动港口减碳目标提供了多方面的见解。


作为国家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和对外门户,港口在支撑经济和推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吞吐量的持续增长,港口能耗和碳排放呈上升趋势。中国在全球前十大港口中占据八席,推动港口高质量、低碳发展不仅关乎环境形象,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港口在空间集中、管理精准等方面具有较大减排优势,因此具备在交通运输行业率先实现减碳突破的条件。


在“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及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指明方向。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优化能源结构(如风光储一体化系统建设和氢能、甲醇的应用)、推进设备电动化、强化碳排放管理以及提高岸电应用率等方面。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试点项目的落地,正在助力港口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得益于集装箱码头油改电、干散货工艺改造以及清洁能源动力设备应用等技术应用,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港口仍存在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不优化、工艺组织不高效、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挑战。


中国港口低碳技术应用

为应对上述挑战并落实政策要求,中国港口已广泛开展低碳技术应用,以推动绿色化进程。当前,港口在设备电动化、清洁能源供给、岸电应用、流程专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包括:


  • 设备电动化:港内运输车辆、集装箱空箱堆高机等流动装卸机械的电动化改造加速推进。调研显示,2020年港内运输车辆和机械数量约3万台,未来将进一步提升电动化比例。
  • 新能源拖轮:以连云港为代表的纯电动拖轮试点在节约能源成本、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方面表现出色,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可以关注油电混合、双燃料、甲醇等更多类型的拖轮,以进一步优化港口作业的能源结构。
  • 清洁能源供应:港口的风力和光伏发电已在诸多港口如江阴港、营口港实现有效应用。建设风光储一体化能源供应系统将成为港口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从港口能源供应端实现真正的零碳。
  • 岸电应用:岸电使用是港口减碳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激励与监管,长江经济带港口船舶岸电使用已超1.24亿千瓦时,江苏省用电量达到5000万千瓦时,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的岸电使用目标。未来将重点关注沿海地区岸电使用率的提升。
  • 工艺流程专业化:散货码头的流程化改造可有效提高装卸储运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经估算,节能率为30%以上,替代柴油量为80%以上。目前还存在较大比例的干散货仍然采用非连续输送工艺,需加以改造。、
  • 管理精细化:港口将通过5G、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能源碳排放管控系统,强化碳排放和能耗统计监测分析,建立能源和碳排放“双控”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益。


未来港口将继续推进设备电动化,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力争实现港口机械的全面电动化,同时推动风光氢储等一体化能源系统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提升岸电使用强制性,确保碳排放监控和统计评估的全面覆盖,为港口的绿色转型奠定基础。


发言结束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主持了提问环节。她结合嘉宾演讲内容,并基于港口绿色转型的主题,针对岸电应用的挑战及港口在交通脱碳中可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与演讲嘉宾进行了深入讨论。


Q1:岸电技术的使用现状如何?
A: 目前沿海港口岸电设施的建设率已超过70%,部分港口的岸电覆盖率达到100%,然而沿海岸电使用率偏低,甚至不少设备已进入维修保养期。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船舶方未配备岸电受电系统,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挥船岸协同作用。此外,去年在国际集装箱航线和邮轮方面,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到2025年,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40%覆盖,码头90%覆盖。邮轮和邮轮码头100%覆盖。”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岸电使用率。


Q2:推动岸电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 要推动岸电的规模化应用,不仅需要政策引导和激励,更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港口在减排方面并非单一责任方,船舶方的积极配合和投入尤为关键。当前,岸电推广的成本和使用习惯的改变都需要协调推进。通过鼓励政策与强制性监管的组合措施,能够更好地推动岸电在沿海及内河港口的应用。

岸电使用较好的长江干线,得益于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如《长江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对国际航行船舶的强制性措施还需谨慎考虑。


Q3:在推动航运和道路交通脱碳方面,港口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A: 港口作为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港口在道路运输方面可以通过完善铁路和水路运输设施,降低道路运输的碳排放。例如,加强水路和铁路联运系统建设,以减少公路运输的需求,从而实现结构性减碳。

在航运脱碳方面,港口对新能源船舶的支持潜力巨大。例如,未来可为电动船舶提供充电设施,为电动船舶和新能源船舶提供优先靠泊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低排放船舶投入使用。岸电使用已被证明能有效减少船舶排放,但也需要更多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广,以实现更大的环保效益。


Q4:未来港口在交通绿色转型中的展望?
A:未来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港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港口将在政策推动、技术应用和多方协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技术革新和协同配合实现交通和物流链的全面脱碳。






了解最新资讯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