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龚慧明:构建下一代基础设施的关键在于交通与能源系统的融合

专家观点 2021-12-24


2021年12月24日下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举办了CCTP第十五期沙龙研讨会,围绕适应“双碳”目标和全面电动化转型的下一代基础设施,邀请了来自14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从能源、城市、交通协同推进交通零排放转型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满足全面电动化背景下不同车型、不同应用场景充电的需求以及如何减少充电行为对电网的影响等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先生做引导发言,本文根据龚慧明主任的发言整理和总结。


下一代基础设施不等同于新型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但是更加强调投资和建设。我们谈的下一代基础设施,是从支撑双碳目标,具体到交通领域,是支持实现全面电动化的目标的基础设施,更多的强调的是多系统融合,除了建设还强调运营,以形成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共赢,形成更清晰的权责利体系。


有利可图、利益可分、技术可行和机制可靠是推动融合的关键

在讨论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时候,车网融合是绕不开的重要问题。为了推动车网融合,必须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即推进车网融合是否有利可图?蛋糕究竟多大?利益如何分享?技术如何保障?如何建立可靠的政策机制?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讨论推动车网融合,乃至更广泛的多系统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投什么?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再次被提及。新型的电力系统、新能源充电需求、智慧电网、氢能源设施都可作为考虑的重点方向。此外,中重型车电动化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应尤其关注能够保障中重型车充电服务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推动中重型车电动化对基础设施提出高要求

由于汽车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几个主要汽车市场,如美国、欧洲提出均提出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要求在2035年左右实现全面电动化,也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若要保持全球竞争力,也需要将2035年左右全面电动化作为发展目标。城市交通中,公共汽车、出租汽车都实现了较高的电动化率,城市物流车电动化正在加速发展,私人乘用车目前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对销售主体。而中重型货车的电动化在技术和供给上都处于一个比较艰难、需继续努力的阶段。


碳中和必须建立在技术突破和技术保障的基础之上。除了技术和供给之外,中重型货车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带来的充电需求的差异化,这就要求充电服务能够匹配充电需求和充电行为,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下一代基础设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例如:如何满足全面电动化背景下不同车型、不同应用场景充电的需求?如何减少充电行为对电网的影响?电动车如何对电网负荷的削峰平谷做出贡献?电动车如何支持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最终的期待是一方面实现道路交通全面零排放,另一方面,交通部门积极参与和贡献到建立新型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过程,推动电力系统在互动过程中提前实现碳中和。如果能源的源头供给与末端使用两大系统能够形成合力,对于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大力的保障。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