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了CCTP第二十三期沙龙研讨会——助力企业科学决策,核算方法赋能新能源重卡降本增效。智慧货运中心中国区主任王波勇受邀出席本次沙龙,并就“物流领域碳排放计算汇报和认证框架”作先导演讲。本文是对王波勇先导发言的整理和总结。
物流运输行业核算排放面临的主要挑战
物流运输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了货主企业和货运企业,货主企业常与货运企业进行合作,货运企业主要与下游承运商合作。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以下是计算物流碳排放时货主企业和货运企业共同面临的困难:
1)相关数据难以获取;第三方机构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待考究;
2)多式联运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算法及数据缺乏协调统一;
3)国内尚未统一物流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汇报标准和计算认证机制;
4)国际与国内标准法规存在差异;
5)整体核算成本较高。
GLEC框架计算物流供应链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原则
目前,GLEC(Global Logistics Emissions Council)框架是全球唯一公认的计算和汇报多模式物流供应链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框架,是全球认可的计算和汇报指南,GLEC框架是新近颁布的ISO14083标准的基础,是全球物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和汇报的指导性标准。
用GLEC框架计算的物流温室气体排放满足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包括道路、铁路、海洋、航空、内陆水运及物流站点等所有运输方式。
2)囊括三个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1(由报告公司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直接排放)、范围2(报告公司购买的电、热和蒸汽的间接排放)、范围3(将货物从供应商运到报告公司所产生的运输排放)。
3)核算对象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
4)计算燃料“油井到车轮”(Well-to-Wheel)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比如在计算柴油车和液化天然气车的温室气体排放时,需考虑燃油经济性,如燃料特性,和车辆载运过程中本身的排放情况,比如车辆平均载荷率和空驶率等因素都应考虑在内。而计算新能源车辆的排放时,如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除了需考虑能源的燃料经济性以外,也需要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可的计算能源端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因子和一套计算逻辑。
展望物流供应链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未来,以下几点应成为未来的重点工作:
1)有必要根据真实数据评估中国重型货车的燃油效率,以提升评估实际燃油效率的准确性;
2)跟踪统计来源,不断完善,将负载系数和空载率等数据纳入物流温室气体排放计算;
3)探索开发一个基于网络或应用程序的工具或平台,应用于中国物流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同时,该工具还应满足符合GLEC框架,并对特定场景、线路和运输环节的排放做出计量和认可。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