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陈澍:深圳市交通减排策略建议

专家观点 2021-10-29

2021年10月29日上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联合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SUTPC)在深圳举办了CCTP第十四期沙龙研讨会 —— 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方法以及清单编制系列沙龙之城市交通碳排放。本次沙龙共邀请来自17家机构3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探讨了国家整体交通碳排放核算边界、方法以及清单编制,同时就地方实践和不同核算方法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下总结自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城市交通研究院/智能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陈澍先生在本次沙龙上的发言。


深圳市交通减排策略建议

依托对道路交通能耗排放的量化核算,建立“节能减排”与“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的沟通语言,使环境约束介入到市规划和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并从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运输结构、鼓励绿色出行、提升运行效率、土地源头调控五个方面提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

结合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战略背景下深圳市发展目标及定位,依托平台对自然场景、中干预场景、强干预场景等多场景下碳排趋势及减碳潜力进行量化,明确深圳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



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交通能源,推动载运工具低碳转型

港口船舶方面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车船,推进场内运输车辆装备的全面电动化。提高深圳港岸电使用率以及低硫燃油的使用,推进机场内运输车辆装备全面电动化。

机场航空方面地面能耗排放占比较低,重点在于优化空中交通管制,完善运输机队结构,提升时刻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探索可替代燃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并逐步推动地面作业车辆全部清洁化。

城市货运是深圳除小客车外交通领域最大的排放来源。通过采用低滚阻轮胎、改进牵引车、挂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等,大力提升载货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未来将探索氢能等清洁能源在货运车辆中的应用。根据排放因子和测算结果,目前重型货车的排放量如果能替换成氢能车可以减少2/3,整个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减少2/3。

私人客车领域提出增加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以及燃油车的置换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全市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据调查,目前深圳市车桩比大概是38:1,充电设施和覆盖不足是制约民众购买新能源车以及燃油车置换主要的因素。


运输结构优化:增加铁路水路运输比例,提高绿色出行吸引力

港口航运组织方面重点发展集装箱内陆港、海铁联运、水水中转体系。到2025年,水水中转比例提升至34%,公路集疏运比例降至65%。

城市公交领域推进公交线网模式改革,提升公交速度和可靠性。公交线网截短取直,减少线路绕行。此外建议推进公交场站与建筑一体化开发,消除场站与建筑的“分割”,合理利用路内空间等灵活配设公交首末站。


鼓励绿色出行,柔性互动倡导“自愿+义务”减碳模式

沿海地区夏天天气炎热、雨水多,需结合不同人群需求差异化地改善步行环境,将步行(包括接驳轨道)的优势范围从500米拓展至1公里以上。联合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腾讯等多家单位在碳普惠方法学研究、标准编制、模式创新、科普教育、宣传推广等多维度展开合作,量化绿色出行减碳行为,探索将交通碳纳入碳交易市场,提供相应低碳奖励,鼓励大家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


交通效率提升:改善交通拥堵,维持低碳化的交通运行车速

交通效率的提升,包括改善交通拥堵,维持低碳化的交通运输车速。持续滚动开展交通拥堵改善工程,通过“短平快、微创新”等改造,不断改善交通运行效率,目标维持未来年交通运行水平不下降。


源头规划引导:建立土地交通环境互动反馈机制,促进空间设施优化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城市功能的布局,推广TOD导向的综合开发策略。以住宅为中心合理布局生活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尽量减少跨组团长距离出行和能耗。


减污减碳协同治理,建立区域大都市区的协同减碳机制

综合考虑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根同源性,亟需探索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在区域层面,将“双碳”战略作为深圳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以深圳的技术和资本优势支持周边减碳成本低的地区率先减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增效。

交通碳达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源头调控,出行结构、运行效率调整和用能结构、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共同发力,进一步研究交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特征,促进整个减排效应的最大化。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