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薛露露:因地制宜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是零排放区建设的关键

专家观点 2023-09-14


2023年9月14日,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了CCTP第二十四期沙龙研讨会——城市交通低、零排放区建设路径与实践。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项目总监薛露露受邀出席本次沙龙,并就“国际交通零排放区经验介绍”作先导演讲。本文是对薛露露总监先导发言的整理和总结。


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多个城市正寻求更为积极的交通减排措施


目前,全球有200多个城市计划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般而言,城市和国家碳中的时间表基本一致,但在部分发达国家,其城市碳中和的目标时间早于国家的整体规划。比如,欧盟一些国家,如哥本哈根、伦敦、斯德哥尔摩等,计划在2025年-204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


在更激进的城市碳中和目标下,众多国际城市正在寻求更为积极的措施加速交通运输领域碳减排,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避免,即提升城市运输效率,减少城市低效或不必要出行。二是转移,也就是将运输结构转移到低排放模式,如绿色出行、货运铁路等方式。三是提升,比如推广新能源汽车(如城市物流车)。



通过分析12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发达国家城市的交通减排措施,基本上所有城市都采取了以上三类措施来实现交通领域减排。值得注意的是,除传统的减排措施(如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公交系统等)以外,很多城市也开始探索更为激进创新的解决方案,如拥堵收费、出行及服务、零(超低)排放区等。


全球已有11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零排放区


零(超低)排放区指的是,在一个指定区域内,全天允许零排放车辆自由进出,但限制燃油车驶入(或对燃油车的驶入征收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一种最为严格的路权政策,零排放区的设置不仅会对区域内的车辆产生影响,也会对区域外车辆的行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类型上来看,零排放区主要分为零排放装卸区/停车位、零排放街道、零排放末端配送网点、自愿型零排放区域和强制型零排放区域。


据WRI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1个城市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零排放区政策。其中,中国已经有4个城市设置了零排放区,分别是深圳、佛山、东莞及杭州。在已经实施或宣布实施的城市里,绝大部分是强制型零排放区域,其实施效果比自愿型零排放区更为突出。除此之外,个别国家也已将设置零排放区上升为国家政策,例如,荷兰政府2019年发布的《国家气候协议》就提出2025年前在30-40个大中型荷兰城市实施零排放区。


关于零排放区设置的5个关键考虑


尽管全球已有不少城市出台了零排放区政策,但仍然有众多城市尚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设立零排放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为复杂。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目前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零排放区的城市,WRI发现,区域设置、限制车型和实施时间、过渡期、执法与惩罚以及配套措施等5个因素较为重要。

1)区域设置一般在城市中心、区域面积一般从小范围开始;

2)限行车型集中于燃油货车,针对燃油公交与货车的限行时间更早;

3)燃油货车限行时间集中于在2018-2028年;

4)过渡期需足够长,一般在1年以上;

5)零排放区可实现的目标多元。一些国际城市借助出台零排放区政策的契机,系统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效率,缓解拥堵。



因地制宜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是零排放区建设的关键


在国际上,城市对零排放区的探索没有止境。比如奥斯路就在零排放区内部设立了无车生活区,在该区域内,只允许公交和自行车行驶,燃油车和零排放车辆都不允许进入。伦敦也在其设立的超低排放区之内实行了一个基于里程的收费机制,来替代之前的拥堵收费机制,以更好地推动超低排放区的建设和发展。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随着国际社会对交通零排放区的不断深入探索,并不是越创新的机制越重要,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是探索交通零排放区建设的关键。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