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下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了CCTP第二十七期沙龙研讨会——全球视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与展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受邀出席本次沙龙,并就“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总览”作先导演讲。本文是对刘斌先导发言的整理和总结。
中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60.5万辆,同比增长13.2%。在乘用车方面,中国乘用车出口自主品牌占比持续上升,2023年中国排名前十的乘用车出口品牌中,自主品牌占8位,占前十位出口总量的86.7%。在出口国家的组成结构方面,中国对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大幅增长,分别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26.9%及63.9%。
对于车企来说,当贸易出口量达到约10万辆时,海外建厂便成为了必由之路。截止2024年5月,奇瑞、上汽等14家主要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建立约53个工厂,产能约180万辆。其中整车工厂12个,产能约120万辆;KD工厂(将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到海外工厂进行组装)41个,产能约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工厂16个,产能约70万辆。
图1 2021年-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情况(单位: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既存在挑战也面临机遇
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跨国车企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现阶段,欧美等国家主要从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投资审查等领域出台相关政策和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发展。例如,美国自2024年8月1日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进入欧盟的电池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法国“关于强化外商投资审批的通知”将外商投资审批范围将扩大到部分符合审批条件的新能源电车类投资项目。
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也面临着售后服务能力建设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供应链海外配套能力仍有待提升等内部问题。不过,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发展的环境为中国电动汽车海外建厂提供了机遇。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520.6万辆,同比增长35%,延续2020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71.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28.1%,燃料电池汽车占比0.1%,中美欧为主要市场。因此,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国际化发展给予以下建议:
海外重要投资意向明确后,及时与主管部门沟通,并进行阶段性进展汇报。
及时研判海外市场风险,跟踪海外市场财税优惠政策和全球自贸区优惠关税,通过已有海外生产基地,辐射更广泛市场。
根据海外市场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市场开拓和布局发展路线,包括产品出口、股权投资、产能合作,谨慎绿地投资;注重团结一致,协同出海。
加强目的国市场研究,开发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复制中国"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生产售后策略。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