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吕旺:新能源汽车补能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专家观点 2023-11-13


2023年11月13日,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了CCTP第二十五期沙龙研讨会——交通零排放转型下的多元化补能 —— 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站的安全与创新。中汽数据有限公司补能战略室室主任吕旺受邀出席本次沙龙,并就“未来充电模式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变化”作先导演讲。本文是对吕旺主任先导发言的整理和总结。


新能源汽车补能产业发展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节奏紧随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补贴、国家队下场引导等国家引导手段纷纷奏效。截至2023年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43.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66.4万台,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176.8万台。尽管充电桩数量增多,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环境问题仍未解决。


政策和标准方面,国家发布了多项鼓励性文件,推动了高质量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加速建设。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标准方面主要是从兼容性、安全性和便捷性三个方面开展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工作。预计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发展和技术导向将遵循这些政策和标准的引导。


车企方面,充电服务作为产品战略的核心部分,补能差异化服务已成为竞争力之一,许多中国车企都在构建自己的充电网络。


此外,氢能也是新能源汽车未来重要的能源。中国已明确了氢能产业的三大定位,央地两级氢能产业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其国内政策、技术、市场环境正加快成熟,车型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持续下降。


新能源汽车补能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和总量自2020年以来不断上升,但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仍与车端存在差距。但这一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许多汽车品牌积极参与补能设施的建设。尽管存在公共充电设施是否能跟上车辆技术快速进步的担忧,但数据显示,公共充电桩的电压平台达到750伏和1,000伏的比例在迅速攀升,已可极大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充需求。


第二个挑战在于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在某些关键场景和领域的布局不够完善,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和农村地区。例如,高速公路上的充电问题在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而商用车的充电需求更是被忽视。此外,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暴露出农村地区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机遇在于通过技术和政策突破,可针对特定场景发展进行更为合理的补能布局,同时推动车端与补能设施的协同发展,以满足未来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者补能习惯。


第三,充电基础设施的功率利用率低,目前平均仅为7%,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面临投资回收周期过长的挑战。为了推动公共充电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提升功率利用率。尽管如此,市场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机遇,各类企业包括车企、传统能源公司和电池制造商都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补能生态系统。此外,通过优化消费者的充电体验,比如在短暂的充电时间内提供增值服务,有望成为汽车行业和能源领域的新利润增长点。


第四个挑战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的提升,电网稳定性面临挑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无序充电可能对局部配网造成重大负荷冲击。为此,需要探索车网互动的解决方案,其中有序充电作为一种新模式,具有用户无感使用、成本低廉、场景明确和安全稳定等优势,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第五个挑战是专注于乘用车的综合能源站和充电站对电动商用车的服务不足。中国商用车电动化进程缓慢, “购车贵”、“补电难” 成为阻碍商用车电动化的主要因素。中重型电动商用车的补能需求巨大,但目前在专用充电设施布局上存在不足。据中汽数据补能研究团队预测,在基准情境下,2025年和2035年,电动商用车的公用充电设施需求数量将显著增长,分别达到26万台和208万台。


第六个挑战涉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首先,氢燃料车辆的购置成本高昂,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和车载储氢系统的成本占据了一半以上。其次,氢气的使用成本也相对较高,导致与传统柴油价格相比,其竞争力较弱。此外,尽管中国建有世界上最多的加氢站,但实际运营的站点不足,且运营效率低下,多数站点处于亏损状态。未来的加氢站布局应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使用场景的需求。关于氢能市场的机遇,中国的氢能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可能达到5万辆,到2030年可能增至50万辆。


补能产业趋势预判


补能产业未来趋势的预测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电力供给稳定性:预计未来稳定的电力供给将成为稀缺资源,绿电增长可能导致电价政策出现地区差异,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电价高于油价的情况,反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

2. 技术趋势:多种技术路径的长期争议和矛盾被视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大功率充电与换电技术选择、交流慢充与小功率直流充电的矛盾,以及无线充电技术的潜在快速增长对公共快充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这些争议需要持续的交流和探讨。

3. 成本趋势:电价差异有利于推动有序充电模式的普及,这依赖于新型电力市场的改革。电力市场改革的成功将有助于实现车网互动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4. 汽车制造商利润率:随着整车制造和销售利润率的下降,汽车企业将寻求新的利润点,其中补能环节作为后市场服务的一部分,可能成为关注焦点。整车企业可能与能源企业联手进军充换电市场。

5. 氢能领域:车用氢能成本预计将进一步下降,燃料电池汽车将逐步向高端乘用车领域扩展,但这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的趋势。加氢站的数量将快速提升,选址将更科学。目前对氢的来源(绿氢、蓝氢、灰氢)的讨论不应影响氢能实际使用端的问题解决,首先应确保氢能的实际应用,然后再考虑氢能的环保属性。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