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丨刘小诗:识别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路径

专家观点 2024-08-09


8月9日下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了CCTP第二十七期沙龙研讨会——全球视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与展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受邀出席本次沙龙,并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作先导演讲。本文是对刘小诗先导发言的整理和总结。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速,市场端释放巨大潜力

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均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减碳的重要方式。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达到50%,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巨大市场空间。全球来看,欧洲、北美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东盟等区域政策环境好、市场潜力大,电动化进程正处于加速的阶段,多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阶段,中国已初步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一是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部分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动力电池成本下降40%,系统能量密度提升40%以上,随着更加经济高效的新兴电池技术的应用(例如磷酸锰铁锂电池、硅阳极电池、钠离子电池),电池的制造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性能和安全性也将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插混与增程式汽车向多电少油、高效能方向发展,纯电续航由50km提升至超过100km,量产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普遍高于43%,新一代发动机热效率有望接近47%。二是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不断完善: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规模前十的企业中有六家为中国企业,规模达到全球的63.5%。三是汽车智能化发展持续提速,为产业国际化发展增添新动力:2023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上升至47.3%,预计2030年将达到80%,激光雷达新型感知零部件及智能座舱开始规模化应用。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迅猛,成为汽车出口的重要拉动力量,并由产品贸易出口向本地化生产、品牌打造、技术合作等多元化模式转变。


与此同时,也应深刻认识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为系统工程和长期战略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重视在自身发展、外部环境变化及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风险。一方面,应把风险防范摆在重要位置,加深对海外政治、文化因素的了解,提升应对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经济低迷、市场竞争等多重问题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全面做好国际化发展的系统性风险防控。另一方面,企业应立足当前发展基础,从出口贸易向海外生产、品牌塑造、国际化体系建设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建立涵盖研发、生产、营销、物流、售后等多环节的国际化经营体系,重视培养新能源汽车企业全方位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最后,要加强相关法规、标准的完善,主动适应、参与国际规则,推动国内外相关标准互认,减少进入壁垒。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